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 RSS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北京人书画研究院 > 北京人书画院栏目 > 书画新闻

现代艺术大师徐悲鸿巨作《奴隶与狮》 15.6亿挑战世界纪录

时间:2021-04-21 20:13:22  来源:  作者:发现者
分享到:
  

亚洲经济市场兴起,连带珠宝、名表和亚洲艺术品也先后在拍卖会创新高价,即将在5月底登场的佳士得(Christie's)香港春季拍卖会,由现代艺术大师徐悲鸿的巨作《奴隶与狮》领衔,将在5月24日以独件作品专场拍卖的方式登场,估价为3.5亿至4.5亿港币(约12.1亿台币至15.6亿台币)

是史上估价最高的亚洲艺术品是继苏轼《木石图》、常玉《五裸女》先后刷新世界纪录后,备受艺坛瞩目的焦点。

15年身价飙近10倍

《奴隶与狮》是徐悲鸿艺术生涯第一个创作高峰,有其重要性与代表性,是中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油画作品之一,该作品曾在2006年于佳士得拍卖会以5300万港币创下中国油画拍卖最高纪录,如今相隔15年以近10倍飙涨的身价重现拍卖会,成为香港春拍的领拍之作。


《奴隶与狮》是中国现代 写实主义绘画巨匠徐悲鸿的主题性创作绘画的开山之作,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被视为里程碑作品。徐悲鸿主题性油画极为罕见稀缺,本作同年素描草图收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,有数个重要出版纪录,为私人藏家手中尺幅最大的徐悲鸿油画。2006年该作品曾以5300万港币创下 中国油画拍卖纪录。

徐悲鸿是中国现实主义绘画一代宗师、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。《奴隶与狮》标志着徐悲鸿艺术生涯的第一个创作高峰,是其最具重要性与代表性的名作之一,亦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里程碑,被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油画作品之一。

徐悲鸿与1924年创作了这件作品,它是徐悲鸿艺术生涯第一幅主题性绘画作品,后继《田横五百士》(1928-1930年)、《徯我后》(1931-1933年)、《愚公移山》(1940年)等作品,皆受本作开创性启发,为中国现代艺术开拓出一条改革创新之路。徐悲鸿常以狮子寄托他对国家崛起的信念,他还创作过数十幅以狮子为题材的中国画巨作,贯穿其艺术人生,例如《狮吼》《负伤之狮》《会师东京》等。

《奴隶与狮》素描


1创作背景

编辑

据王震、杨作清著《徐悲鸿在南洋》(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)和徐伯阳、金山合编《徐悲鸿年谱》(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1年版)的相关章节记述,1939年初,徐悲鸿带着他的大量收藏踏上南洋之旅——包括1000多件自己的代表作(包括留学时期的素描和在欧洲各博物馆的临摹之作),历年来搜集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、陶瓷、古玩、珍本印拓书刊,历年来搜集的中国近代画家如任伯年、齐白石、张大千、高剑父、高奇峰、陈树人、赵少昂、吴作人、黄君璧、溥儒等人的作品数百幅(其中任伯年与齐白石的就有200多幅)。

可想而知,这些“家当”再加上旅居南洋的三年间的大量创作(这三年是徐悲鸿创作精力最旺盛和生活相对安稳的时期),成为徐悲鸿在因突发的太平洋战争而“逃离”时的最大负担。他不得不舍弃这“辎”的大部分,将其托付给三个朋友分三处存放,即黄曼士的百扇斋、钟青海任校长的崇文学校所在地罗弄泉的一口枯井中(其中包括几十幅不易携带的油画)、韩槐准的愚趣园中一条山沟的山坡下(据说有数百件艺术品)。

1949年5月,徐悲鸿的学生陈晓楠过新加坡,将黄曼士和韩槐准的文物带回,约几十箱。但所有这些作品,都没有确切的数字和目录,这给收藏和鉴定留下了相当大的想象和猜测空间——也许它是个永远的谜,但一定会以真真假假各种面貌在市场上出现,成为对我们鉴赏力和判断力的考验。

2作品赏析


油画在徐悲鸿的创作中占有很小的比例。留学时期,他以解决造型能力为主要目标,主要精力用在素描、速写方面。而且,油画画材昂贵,对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的留学生徐悲鸿来说,也难以多画。归国后,他创作过大型油画,画过油画肖像、油画风景和课堂油画写生,但他的应酬多,生活不安定,画油画不如画国画方便,而改良中国画的宿愿,更使得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中国画的实践上。常言说,物以稀为贵,《奴与狮》的出现,足以给收藏者带来惊喜。

徐悲鸿在8年留学时期,因生活的拮据,除约有1年(1920年5月初-1921年7月之前)曾正式在法国国立最高美术学校图画科学习外,其余时间主要是在法、德、英的博物馆和各类画室临摹和练习,准确地说,是一种“游学”的状态。对于这样一段历史,所能查找到的文字资料非常有限,因此,作品就成为最重要的线索——目前最为常见的是素描、速写和以临摹为主的油画。

作品题材

此作的题材也是一个极具探讨意义的问题。画面描述的内容是最早由普林尼在其《自然史》中记录的一个虚构的故事:不堪虐待而逃跑的非洲奴隶安得罗克勒,被主人捉住后押送到罗马,准备喂给马戏团的狮子,就在他被扔进狮笼,眼看就要被大卸八块的时候,却不期然地被狮子认了出来——原来在几年前的非洲,安得罗克勒曾为它取出过爪子上扎的一根刺。狮子知恩图报,没有伤害他。这个前所未见的场面甚至感动了残暴的奴隶主,安得罗克勒的死刑得以赦免,并获得了自由。

这个故事因后来被收进中世纪的动物寓言而得以更广泛的流传。徐悲鸿选择这样的主题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,而是与他的现实境遇和精神追求密切相关的。《徐悲鸿年谱》在“甲子初秋”前后有这样的记载:“六月,画室玻璃房顶被冰雹打碎,按契约规定由自己赔偿。经多方借款,仍未能修复,后经我国驻德公使赵颂南资助,才闯过这一难关”;“七月,为感谢赵颂南的帮忙,为赵夫人画像。” 时年29岁的徐悲鸿,在其虽不漫长但却充满艰辛的人生路途中,屡屡在困境中因别人的帮助而有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之境。黄警顽、黄震之、康有为、蔡元培、傅增湘……没有他们中的任何一位,徐悲鸿都难以有如此的机遇,和如此顺利而疾速的进步,而早就受侠义思想影响的徐悲鸿,本就比常人更懂得感恩和报恩的道德意义。

来顶一下
近回首页
返回首页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栏目更新
栏目热门